《摩訶婆羅多》及其文化意義
古代史詩.現代詮釋

Dr. Priyanka Jain
Teacup Productions總監及編劇

कर्मण्येवाधिकारस्ते मा फलेषु कदाचन ।
मा कर्मफलहेतुर्भुर्मा ते संगोऽस्त्वकर्मणि ॥

karmaṇyēvādhikārastē mā phalēṣu kadācana.
mā karmaphalahēturbhūrmā tē saṅgō.stvakarmaṇi৷৷

「你有權採取行動,但無權決定行動的成果。
不要讓成果成為你行動的目的,也不要以不行動作為你的依歸」

——《薄伽梵歌》(第2章,第47頌)

1
指導印度人生活的史詩
1
指導印度人生活的史詩

「你有權採取行動,但無權決定行動的成果。
不要讓成果成為你行動的目的,也不要以不行動作為你的依歸」

——《薄伽梵歌》(第2章,第47頌)

這段來自《薄伽梵歌》的頌,千萬年來一直指導着印度人的生活。《摩訶婆羅多》全書逾十萬「頌」,共一百八十萬字,被譽為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部曠世奇著據說是由廣博仙人所作、象頭神記錄;全書十八篇,由〈始初篇〉(Adiparva) 中烏葛拉斯瓦 (Ugrasrava) 敘述有關仙人大會的故事開始,到〈升天篇〉(Swargarohana Parva) 中堅陣通過最終考驗、潘達閥族重歸天堂完結。

這部卷帙浩繁的史詩,情節如迷宮般曲折,故事主線與支線相互交織,洋溢着關於智慧、勇氣、誠信、公義、美德及正義的元素,亙古彌新。故事埋藏着層層知識,等待充滿好奇心的讀者發掘。這些故事不僅令人着迷,同時也帶引我們去理解複雜的現實世界與形而上國度。《摩訶婆羅多》假設本身已涵蓋了宇宙一切知識,如以下頌文所言:

“關於正法、財富、慾望、解脫的事,這裏有的東西,所有地方都存在;這裏沒有的東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摩訶婆羅多》(〈升天篇〉,第5章,第38頌)
吠陀哲學中關於靈性的最重要文本之一

《摩訶婆羅多》成書於五千年前,但卻涵蓋了今日影響我們生活的種種:從現代武器到複雜人際關係,以及我們身處世界裏各種不斷演變的平衡。因此,即使當中包含大量有關暴力、血腥、不公、貪婪、色慾、欺詐及墮落的描述,《摩訶婆羅多》依然是吠陀哲學中關於靈性的最重要文本之一。故事能夠喚起共鳴,並從中引伸出與生活的類比,令它成為一部引人入勝、啟迪人心的經典。

作為印度教的宗教及哲學經典,《摩訶婆羅多》的獨特之處在於如何在兩極之間取得平衡。一方面神話故事充斥罪惡;另一方面,在《薄伽梵歌》中黑天的說話卻在指引人類脫離罪惡、進入涅槃 (Nirvana),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這種既是簡單亦復複雜的蛻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及評論家,不斷嘗試詮釋這部經典文學作品。

而一代又一代的印度孩童也是聽着《摩訶婆羅多》的故事長大,這些故事植根於印度文化之中。《摩訶婆羅多》充斥着墮落、諷刺的故事,但要把文本刪節剩基本骨幹以方便傳播卻是不切實際的。史詩那單調的心理狀態與豐富的象徵意義,往往會催眠讀者全盤接收詩中所述而不加批判。因此,唯有心智成熟才能開展解讀《摩訶婆羅多》的旅程,這個過程需要理性而非盲目地解讀文本,並將從中習得的知識用於改善人類生活。詮釋《摩訶婆羅多》沒有既定方法,而是隨着個人累積知識與生活閱歷而有所不同。

2
性別、婚姻與人際關係
2
性別

翻開《摩訶婆羅多》就會看到性別流動意的角色,比如庫拉王朝的祖先—— 伊羅 (Ila) 及布陀 (Budha) 的故事。布陀雌雄同體,伊羅則受了詛咒而不斷在男女之間轉換性別。在伊拉萬 (Iravan) 和摩西妮 (Mohini) 的故事中,黑天化身為美女摩西妮,在庫拉大戰中實現伊拉萬在犧牲祭神前成婚的願望。安芭在轉世時改換性別,成為黑公主杜芭娣的弟弟奚康丁,在庫拉大戰之中殺死皮使麻,實踐身為安芭時許下報仇的承諾。這些人物的狀況和處境,對於缺乏相關知識、未受教育、心思簡單的人來說,是過於複雜及難以理解的。

婚姻

《摩訶婆羅多》包含關於一夫多妻制及一妻多夫制的描述,也有代父的情節。杜芭娣嫁給潘達閥五兄弟、有修擁有四名妻子,他們的婚姻在社會及文化上均獲接納。持國和潘度並非福身王親生,而是由廣博代為繁衍,但兩位王子仍然獲承認為象城王位的合法繼承人,相反廣博卻不能染指王朝。他們在社會上獲得正名,反映當時社會是多麼先進與包容,只不過後世的印度教改革運動放大了故事的負面元素和忽略了當中的象徵意義而已。

人際關係

印度兒童聽着《摩訶婆羅多》的故事長大,這部史詩也在隱晦地定義各種人際關係。 因着孝道之名,兒子承襲父親責任、甚至內化父親的苦難,這種觀念在印度文化中可謂根深柢固,從幾代同堂的傳統與長子嫡孫的地位可見一斑——家族中在世最年長的男性往往是家中的決策者。

此外,「看在長輩份上」 的概念亦深深植根於印度文化中,《摩訶婆羅多》對此也加以褒揚。例如:皮使麻為了父親的幸福而立誓獨身;伊卡 (Eklavya) 切下他的拇指奉獻給導師德洛那;持國放下身段答應皮使麻成為象城的攝政王; 以及迦那信守對孔悌的承諾在大戰中饒了潘達閥五兄弟的性命。他們的事蹟在《摩訶婆羅多》中都婉轉地得到讚頌,代代相傳。

3
生與死
在生如是,死後亦復如斯

世界各地印度人均對《摩訶婆羅多》推崇備至,奉為圭臬。在生如是,死後亦復如斯。印度教徒認為恆河聖潔,能夠消除罪孽、淨化靈魂。典故來源是八位婆蘇神 (Vasus) 偷取了極欲仙人 (Rishi Vashistha) 的神牛,極欲仙人一怒之下詛咒八兄弟須轉世為人,飽歷人間疾苦。八兄弟請求寬恕,仙人將痛苦減至降生一刻。恆河女神成為他們在人間的生母,生下兒子便立即將他們投進恆河溺斃,讓他們的靈魂能夠擺脫輪迴痛苦。時至今日,印度人民依然延續每年於恒河沐浴的傳統,以洗淨罪孽、淨化靈魂。恆河之水在印度教儀式中亦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死者往生後骨灰亦會撒於恆河,祈求靈魂得到最終救贖。

《摩訶婆羅多》是唯一存世的歷史文獻,能讓後世瞭解五千年前印度的科學成就。以醫學為例,史詩描述了當時有組織的醫療系統和草藥治病的傳統,此外當中記載體外授精、單性繁殖等觀念亦值得注意。甘陀麗的一百零一個兒女便是通過類似試管嬰兒的方式誕生:她將腹中胚胎分成一百零一塊,放進裝有酥油的瓶中,然後一百個庫拉閥的兄弟及他們唯一的妹妹便從瓶中逐一誕生。孔悌獲得蔽衣仙人 (Durvasa) 傳授召喚天神的特殊咒法 (Mantra),受孕於天神的孩子也與該天神有着相同神力。迦那便是孔悌以咒法召喚大陽神蘇爾雅 (Surya) 而生下的第一個兒子。試管嬰兒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大福音,但單性繁殖至今仍然未有所聞。不過,許多孕婦會在房中張貼神像照片,祈求神明的能力可以轉移至自己的嬰兒身上。最受歡迎要數黑天和羅摩 (Rama),不單因為他們相貌俊美、品格高尚,更因為他們的身體沒有變異生出三頭六臂。

另一個根深柢固的常見文化現象便是「胎教」:有修之子激昂在母親妙賢的子宮已經學會潛入敵方如迷宮般複雜的陣形,並將之破解。現今的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會聆聽《薄伽梵歌》的頌文,希望她的孩子能夠從中學懂正義、公義、尊嚴、誠實及誠信,令他們在人生路上能根據這些美德作出抉擇。

4
天文學、軍事與外交
4
天文學

天文學被認為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摩訶婆羅多》揭示了在無垠的黑暗宇宙中,星系中的行星、恆星、月亮、太陽都在按着軌跡運轉。《薄伽梵歌》提到宇宙大爆炸和進化起源——靈魂邁向終極解脫或涅槃,過程中由虛無到開展生命週期,最終歸於無有。這種對涅槃的追求,令印度教徒嘗試從《薄伽梵歌》尋找慰藉,也令使「黑天知覺」(Krishna Consciousness) 在世界各地風行。

軍事

《摩訶婆羅多》的文本中關於戰爭使用武器與軍火的意象,也可以類比現代大殺傷力軍備。例如梵天法寶 (Brahmastra) 堪比核武,梵顱法寶 (Brahmashirsha Astra) 有若氫彈,羅延法寶 (Narayana Astra) 則像導彈。對宅心仁厚的科學家來說,它們是歷史知識的寶庫,但在機會主義者手中卻可以變出致命武器。印度以至其他地方的科學家一直致力研究文本,並將研究所得用於製造用於近距離攻擊與大規模殺傷的複雜武器。

外交

《摩訶婆羅多》亦是政治外交的典範,它不但提出豁免權與特赦的嶄新概念,更示範了以這些概念應對政治危機時,應當遵守的規條與應用的技巧。與此同時,對於使用背叛和欺騙策略以謀求政治利益或打破僵局,這部史詩亦毫無避忌地建議採納。因此,政治玩家與有志此途者經常使用《摩訶婆羅多》來達至個人目的。至於結果孰好孰壞,則視乎使用手段的目的與性質及有關人等的意圖。

5
傳播與穿越概念
5
傳播與穿越概念

全勝 (Sanjaya) 身兼持國王的車夫與朝臣,他示範了一個介乎政治評論與事實報導之間的現象。他本人雖然從未踏足庫拉大戰的戰場,但卻向失明的持國王講述了長達十八天的戰役細節。這位擁有千里眼的大臣被視為擁有神明視野的象徵,而對於磨練詮釋技巧與不偏不倚地描述事件的人來說,全勝更樹立了極佳榜樣。他能夠遙距轉述戰場上的事件,也被視為現代電訊與廣播的先驅。

印度兒童從小便透過《摩訶婆羅多》的故事中接觸到一系列有趣的概念,例如時空穿越。卡庫米王 (Kakudmi) 和女兒前往梵天王國(Brahma)尋找駙馬,旅程中受困近 1.16 億年,最終重歸地球,將女兒嫁予摩訶婆羅多時代黑天的兄長羅摩。這個故事可能是最早關於時間旅程的記載,而時空穿越至今仍是全球科學研究的熱門課題。

另一個有趣概念是瑜伽的力量。難敵練習熟水瑜伽(Jalastambana Vidya)的技巧,令他能在水中長時間屏住呼吸,今日的泳手也有學習類似在水中屏息的方法以增加肺部容量。

6
《摩訶婆羅多》的豐富意義
6
《摩訶婆羅多》的豐富意義

鑑於《摩訶婆羅多》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眾多,字裏行間浮現出角色那無比複雜的心理、情緒與社會建構,並為手足相殘或以正法之名開展戰爭辯護,也難怪印度家庭甚少完整收藏這部曠世史詩的全集。故事充斥着關於放蕩、欺詐、無恥、道德敗壞行為的情節,而有着這些惡行的角色實在不利於維持家庭和諧,最好不要讓它們影響青少年的心智與行為。甚至有人深信將《摩訶婆羅多》放置家中,當中角色的幽靈會吞噬家人,導致家庭分崩離析。饒是如此,我們卻無法否定《摩訶婆羅多》的神秘色彩、奇幻想像和異色魅力。雖然當中的故事屬於印度民間傳說,

但《摩訶婆羅多》本身並非寓言,而是一首巨細靡遺、全方位探討人類存在狀態的非凡史詩:從行動 (業報Karma) 到解放 (解脫Moksha),及達致這兩個目標所需的平衡 (正法 Dharma)。
正法原則

它同時是一部關於實現自身神性 (「我是梵」,Aham Brahman Asmi) 的論著,也詳細說明應該如何活出人生五大階段:小時候與父母生活 (童年,Balyavastha)、年紀漸長與導師生活 (梵行,Bramhacharya) 、在社會中生活 (家住,Grihasta)、在自然中生活 (林棲,Vanaprastha)、與自我生活 (離欲,Vairagi),直至靈魂扺達涅槃。

 

《摩訶婆羅多》不僅包含了一切知識 (天文學、醫學、數學、經濟學、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更列出了達至長久和平與幸福的正法原則。它們並非誡命,而是會隨着人類演化與成長而改變的信仰和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挑戰、解讀、詰問、調整這些原則。因此,《摩訶婆羅多》能夠指導每個冀望重現與建立原初身份的靈魂,而這種變化萬千的特質令它能在主要宗教文本中佔一席位,當中的頌文也在影響、啟迪、指導和塑造着印度文化和社會,數千年來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