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

《摩訶婆羅多》的故事講到,大戰前夕阿周那不忍與親友互相殺戮,拒絕戰鬥;黑天透過對話勸導他,令有修開竅,不再疑惑,走上戰場。這段對話是《摩訶婆羅多》中唯一神明與人類對話的部份,稱為《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意指天神之歌。

「《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學迄今說理最為明晰而又包羅甚廣的摘要書之一。因此它那不朽的價值,不僅對印度人如此,對全人類皆然。」

—— 赫胥黎 (Aldous Huxley)
英國作家、《美麗新世界》作者

《薄伽梵歌》分十八章,共七百句詩,內容涵蓋時間循環、業報法則、輪迴解脫、瑜伽體系等靈性知識,為印度最著名的宗教哲學詩篇。

 

 

 

 

《薄伽梵歌》提出,每個人都會經歷生死輪迴——人在身體死亡後,靈魂會離開舊身體,進入新身體,生生世世,永無止境。整部《薄伽梵歌》其實旨在解答一個問題:人如何從輪迴中解脫,繼而獲得永恆的喜樂?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瞭解黑天如何闡釋世界的本質以及靈性與身體的關係。

世界的本質

據《薄伽梵歌》所載,人類身處的物質世界,實則存於靈性世界之中。

物質世界由造物主黑天的化身透過呼氣與吸氣創造。衪一呼氣,便生出無數物質宇宙,並會維繫這些宇宙運作達億萬年;衪一吸氣,就將一切收回體內,宇宙隨之毀滅。時間主導物質世界,在「創造、維繫、毀滅」強大的循環力量下,無數宇宙不斷經歷生死。

被創造的眾生無法擺脫時間和業報 (Karma) 的推動,只能在物質世界反覆投生。所謂業報,即行動的循環。一個行動會帶來某種報應,人因此受到報應的刺激,而作出另一個行動。對陷入業報循環的人而言,物質世界是沒有盡頭的。

「擁有知識的『行動瑜伽行者』,瞭解到當他在看、聽、聞、食、觸、睡覺、呼吸、接受、行走、說話、排洩、睜眼和閉眼之時,都只是感官和感官對象在互動。他認為:真我 (靈體) 甚麼也沒做。」
——《薄伽梵歌》(第5章,第8-9頌)
靈性與身體的關係

《卡塔奧義書》(Katha Upanishad) 把人的身、心、靈比喻成馬車:五感是五匹馬;心就好比韁繩,智性是馬夫,靈性是乘客;馬夫透過韁繩控制馬匹,護送乘客抵達目的地。提升靈性修養的關鍵,正正是透過智慧 (馬夫) 駕馭自己的心 (韁繩)。

所謂「心」,包括了「心思」(理性思考) 與「心情」(感性領受)。在理性和感性的激盪下產生的慾望,統稱「心念」。靈性要學會控制心念,若然放縱心念便會不自覺地以滿足感官慾望為先,猶如只懂追求享樂的動物。想法和感覺經常轉變,控制多變的心念並不容易,瑜伽正是一種幫助我們達至平靜心念的修練方法。

釐清了《薄伽梵歌》中世界本質與身心靈關係的概念,便可以進一步探討它如何透過有修的掙扎闡述從輪迴解脫之道。

「正法」:倫理框架與準則

阿周那在大戰前夕面對的矛盾,與我們生活中經歷理性與感情的衝突相近。有修一方面不忍與親友互相殺戮,另一方面卻要執行他身為剎帝利 (戰士,Kshatriya) 的天職和本份走上戰場。黑天着重向他解說「行動瑜伽」,並提出以「正法」(Dharma) 作為準則:身為剎帝利就要負起戰鬥的責任。

「正法」是印度一個古老的哲學概念,由於它十分抽象,古今學者對它都有不同詮釋。 《薄伽梵歌》中黑天所描述的「正法」可以理解為某種倫理及形而上的框架和準則, 對人類行為、思想、品性和社會責任等具有正面指導作用。然而「正法」卻不是一成不變的規條,而是不斷受到外來干擾、卻又能保持自身平衡的一股力量。

「正法」追求的目標其實十分簡單:將人類社會建立在一個堅實的道德基礎之上,進而達致人生最高理想,即「解脫」(Moksha)。《薄伽梵歌》所描述的理想人格非常具體和仔細,只要瞭解及體會「正法」並作出正確行動,隨年月過去必然會帶來好的結果。

「解脫」之道:四大瑜伽體系

單是瞭解「正法」並不能達致「解脫」,黑天明確的指出瑜伽 (Yoga) 才是達至「解脫」之道。「瑜伽」本義是「連結」,這裏指的並不是現代社會中作為運動的瑜伽,而是一種身心鍛鍊的統稱,目標是身心靈與黑天連結。《薄伽梵歌》闡述了四種瑜伽體系,相輔相成。

行動瑜伽 (Karma Yoga)

黑天認為「行動」是人類的本質,人皆無可奈何地在物質世界中行動,而所有的行動本身都不構成束縛,只有執着行動的結果才會帶來束縛。以阿周那為例,黑天指出他放棄行動(不戰鬥)並不能遠離業報,因為行動(放棄行動也是一種行動)的結果是不能避免的,唯有不為結果而行動,才是貫切「行動瑜伽」之道。

 

 

知識瑜伽 (Jnana Yoga)

無論正確抑或錯誤行動,人類依然囿於物質世界之中。因為人很容易誤以為物質軀體就是「我」,即產生「假我意識」,因而難以認識物質以外的世界。黑天提出「知識瑜伽」,意思是瞭解各種靈性知識和現象,包括物質能量、三重屬性 (Gunas)、超靈等,提倡的是知識理念的提升,藉此認識到宇宙的最高存在——「梵」(Brahman)。

入定瑜伽 (Dhyana Yoga)

要認識「梵」,除了知識理念,身體素養也需要有所提升。《薄伽梵歌》中所介紹的「入定瑜伽」,也就是後來巴坦加里 (Patanjali) 的《瑜伽經》(Yoga Sutra) 中所主張的「八支功法」:

  • 持戒 (Yama)
  • 精進 (Niyama)
  • 體位 (Asana)
  • 調息 (Pranayama)
  • 攝心 (Pratyahara)
  • 專注 (Dharana)
  • 冥想 (Dhyana)
  • 三摩地 (Samadhi)
  • 「入定瑜伽」也被稱為「八部瑜伽」(Ashtanga Yoga)、「勝王瑜伽」(Raja Yoga),其重點在於控制心念,令人有能力長時間地坐好冥想、入定。

 

奉愛瑜伽 (Bhakti Yoga)

四個體系之中,黑天認為「奉愛瑜伽」才是最崇高、最核心的。雖然瑜伽行者透過其他三個體系也能修練身心,但瑜伽的意思是「連結」,修練沒有與至高的目標連結,也是徒然。「奉愛」指將一切作為對黑天的獻祭,行動、知識是服務於黑天,入定是用心思念黑天。全心全意崇拜黑天,即可全面提昇意識狀態;而因着其超然地位,我們也能藉此清除物質束縛,擺脫業報。

參考資料

印度智慧書: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書;楊逢才、江信慧著;初版;臺北市;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