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 為印度著名史詩,與《羅摩衍那》(Ramayana) 並稱兩大梵文史詩。根據傳說,《摩訶婆羅多》的故事由廣博仙人 (Vyasa,或譯毗耶娑) 口述、象頭神 (Ganesha,或譯伽內什) 記錄,講述堂兄弟因爭奪國土而爆發大戰、最後王者得道的故事。《摩訶婆羅多》估計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後三世紀之間,但最古老的部分應在公元前四世紀已出現。最初故事通過口耳相傳,沒有人知道原始的故事全貌。隨着時間流逝,故事內容變得愈加豐富,發展成共十八卷、近十萬「頌」 (Shloka,梵文詩歌中三十二個音節為一「頌」)、約一百八十萬字的鉅著,堪稱世上最長的史詩。
《摩訶婆羅多》也被譽為第五吠陀 (Veda)。「吠陀」在梵文中原指知識,是古印度宗教的經典,本為口頭吟誦流傳的頌歌。四部吠陀為:《梨俱吠陀》(Rigveda)、《娑摩吠陀》(Sama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 和《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每部吠陀的內容又可分為本集 (Samhitas)、梵書 (Brahmanas)、森林書 (Aranyakas) 和奧義書 (Upanishads),當中大部份與讚頌、祭祀有關,唯獨奧義書提出多個重要哲學概念,如梵我一如 (Brahma Atma Aikyam)、業報 (Karma)、輪迴 (Samsara)、人生四大目標 (正法 Dharma、財富Artha、慾望Kama、解脫Moksha) 等。《摩訶婆羅多》第6篇中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也有進一步闡述這些概念,並提出四大瑜伽體系,解釋如何藉修練瑜伽達至解脫。
《摩訶婆羅多》的影響既深且廣,它數千年來影響著印度人的生活、信仰、價值觀,同時亦啟發東西方無數音樂、戲劇、舞蹈、電影、雕刻、繪畫等藝術,可謂源遠流長的文化寶庫。
緣起
少時充滿理想,決定以藝術修身,成長後,知道現實世界不是想像中那回事。後轉往靈修,嘗試找尋有限與無限的平衡。二十多年前開始學習瑜伽,並閱讀兩部史詩巨著《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 及 《羅摩衍那》(Ramayana),二者均為印度文學經典,蘊含豐富的哲理精粹。我打趣地跟自己說,我看了這兩本書,可謂不枉此生了。
我特別對《摩訶婆羅多》其中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有深切體會。人是否如詩中所言,終其一生要完成上天賦予的「天職」 (Dharma)?這問題促使我鑽研人在表演藝術的位置。我意識到,能放能收,才可成大器,但真能這樣做,卻先要掌握「人生每一步都不會白走」這一智慧。2019年5月我登上額菲爾士峰的大本營,似有感悟,遂決定搬演《摩訶婆羅多》。未幾,社會動盪,疫情肆虐,戰爭爆發,似乎引證了這史詩裡頭的一句話,「凡是這裏有的東西,在所有地方都存在;這裏沒有的東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我的「天職」是否就是在今天造就契機,讓香港人認識這本世上最長的史詩?天曉得!但「智慧無國界」,卻是我一直奉行的處事原則。
鄧樹榮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藝術總監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計劃於2023年6月,將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其中的《薄伽梵歌》搬上舞台。為了加深大眾對它的認識,我們特別製作主題網站,深入淺出地介紹這部梵文經典。
1
|
關於《摩訶婆羅多》 |
2
|
藝術總監的話:工作室藝術總監鄧樹榮撰文剖析計劃緣起。 |
3
|
故事概要: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許定欣執筆,將《摩訶婆羅多》的情節娓娓道來。 |
4
|
導論:Teacup Productions總監及編劇Dr. Priyanka Jain從印度文化角度分析《摩訶婆羅多》的意義。 |
5
|
《薄伽梵歌》:印度瑜伽聖典《薄伽梵歌》出自《摩訶婆羅多》,這部分的解說旨在引領觀眾認識靈性修養的基本概念。 |
6
|
《摩訶婆羅多》與藝術:世界各地不同藝術家也有受到《摩訶婆羅多》的啟發進行創作,足見這部印度經典對文化影響深遠。 |